提要文摘: | 本书在网络新媒体传播造成符号泛滥与意义断裂的时代背景下, 以西方符号学作为参照, 在中西文化交相互视下, 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献史料中钩沉、抽绎其中包蕴的或先民在文化实践中业已展开的符号学思想与方法, 从关键概念“礼”“道”“名”“法”“易”“文”六个维度的比较阐释入手, 进入先民的文化实践与理论思辨活动之中, 探析中国的文化符号传统, 进而从意义的生产、表达机制中探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与传播思想。研究指出, 如果将“礼”视作先秦符号学思想的元语言的话, 那么“道”则是符号的终极意义, “名”是可以操作的通达意义的符号形式, “法”则在礼崩乐坏语境下提供了重建秩序的可能, “易”的视觉符号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先民的意义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具体形式, “文”的演进深刻打上了伦理烙印, 儒道两家对文与意的不同态度开启了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的不同模式。本书对中华文化典籍中蕴藏的符号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 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同时, 以中国的符号学实践及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理论形态与独特价值来改造和丰富国际符号学研究, 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的文化符号学与传播思想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