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文摘: | 本书对中西方美学史中典型个案(以美学家为主) 中所包蕴的“时间性”思想进行了探讨。在西方美学方面, 本书选取了奥古斯丁、康德、马克思作为典型案例, 分别针对神学美学、主体性美学与实践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进行论述, 并认为,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神学美学为了达成对“彼岸”之“神”的信仰, 必然会否定包括审美生活在内的“现在”的各种愉悦; 主体性美学则由于过于高扬主体的作用, 因而往往忽视在“时间性”上构成更为复杂的审美对象; 而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则由于把“主客不分”的时间性语法贯穿于“实践”分析与描述, 因而在美学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并直接指向社会时间领域内的审美前景实现。在中国美学方面, 本书选取了王国维、梁启超、梅兰芳、钱钟书、陈从周、蔡仪、李泽厚作为典型案例, 从中既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客不分”传统的延续, 也可以通过王国维对内时间意识构成的分析、梁启超利用佛教哲学尤其是“五蕴心理学”对审美过程的把握、钱钟书先生对“诗象”与“易象”比较中凸显的现象学美学、陈从周在园林思想中对感受整体性的把握等等, 看出中国美学界在“时间性”问题上所达到的高度。本书还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美学中空间感所蕴含的时间性问题。 |